English

来者可追否

2000-07-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陆建德 我有话说

这套图书中不少见解读后感触很深,说“醍醐灌顶”也不算为过。作者并不认为现代世界源起于文艺复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充满矛盾并错失机会的年代,辉煌灿烂的文艺没有带来民族的复兴,动荡的政治和腐败的道德招致外族入侵,莱奥纳多·达·芬奇最终靠法国国王的救济金度日,在法国的宫廷里安排烟花燃放并为孩童变变戏法。在欣赏那时期的艺术品的同时,我们还应重温教士萨沃那洛拉对时代的谴责和马基雅弗利的伟大发现。第24卷《自然的过程》是全书名副其实的压卷之作,书中没有19世纪自由派史学家沾沾自喜的乐观精神,处处是谨慎的反省和清醒的前瞻。在论及欧洲向海外扩张的过程时,作者突出了探险“英雄”的残忍与贪婪。他们以经济利益为最高的追求,向自然索取资源漫无止境。美洲本土文明(如阿兹台克和印加)除了战火蹂躏之苦还受到了“生态侵略”。早期欧洲人到了美洲后就说那里是一片蛮荒,一位印第安人首领却说:

我们不认为开阔的大平原、美丽起伏的山峦、蜿蜒的小溪是一片蛮荒,只有对白人来讲它们才是荒野。对我们来说,它们温顺而美丽。我们是在神的护佑下生活着的。

以文明人自居的欧洲移民在“蛮荒”中开采矿物,毁林垦田,他们拒绝“神的护佑”。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部农垦区一次次的沙尘暴宣告了生态灾难的到来。

也许这可以称为一部“绿色的”人类文明史。作者并不以“进步”、“落后”等概念来评断文明的优劣。讲述当今全球残存的几个“原始”部落生活方式的文字背后没有那种工业社会慈善家居高临下,急欲施舍的姿态。作者指出,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的布须曼人(Bushman)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选择承袭远古传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他们的存在所代表的不是愚昧、落后和失败,而是一种成功的、并无进一步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功利实用主义和拜物教的消费文化举世滔滔,“绿色”史学的观点完全不合时下支配全球的经济观的条条框框。但是这一事实是无法回避的: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严重、越持久;人类自身一种固有的力量使人类在自寻毁灭的路上越走越远。

《人类文明史图鉴》作者向世人发出梭罗式的忠告:势弃成见,未为晚也;古人有古人的事业,今人有今人的事业。这温和的劝说实际上是对一种几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文明的质疑,它的实效如何还不得而知。人们仿佛已踏上了追逐财富与舒适的不归路,只有极少数人有“归去来兮”的决心,但他们难以在全球范围产生重大影响。个别发达国家的百姓甚至把浪费自然资源视为天赋人权,如果一位美国总统候选人向美国人民提议,鉴于美国对全球温室效应“贡献”最大,他将提高油价并把所得用于全球环境保护,那他是在寻找政治上的自杀。“来者之可追”?对此我们未敢乐观。国与国之间互相竞争、维护自身利益的状况不会改变,但是我们或许有能力改善身边的小环境。意识到这一点,还得感谢《人类文明史图鉴》的警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